2012年4月1日 星期日

新聞是「製造」出來的!

網站新聞題材的編輯

/ 鄭春鴻 

新聞的提供是網際網路最重要的功能之一,這是因為網站是一個可以廿四小時隨時更新資料的媒體。它的立即傳播性,當網站後端資料庫更新系統健全時,甚至可以做到無人看守,根據上網排程立即更新新聞的地步。

一個沒有新聞提供的網站,幾乎很難被稱為網站,因為它糟蹋了這個新媒體最大的特性。因此,嚴格地說,提供新聞應該是所有網站的共同任務,只是量的大小,更新頻繁與否用的差別而已。換言之,新聞是各類型網站的共同課題。

尤其當i-phone這種到處可以上網的載具普及之後,網友在一天內多次造訪同一網站與同一頁面的可能性越來越高。您會一再地去看一個不經常更新內容的網站嗎?而網站向造訪者宣告自己的活力,最簡單有效的方法就是提供新聞。

「可是……」或許您會問:「我的服務的機構、我的私人賣場哪來的天天有新聞?」熟悉新聞作業的人會告訴你不必擔心,因為只有極少的新聞是「自然發生」的,99.9%的「新聞」是製造出來,它包括存在很久而少為人知的事;執行很久但為多數人忽略的事,以及「應該」提醒閱聽大眾知悉的事等,這些事兒通過主觀選擇的成分居多,人為的介入積極而廣泛。換句話說,我們每天看到讀到聽到的所謂「新聞」通常都不是街口撞車或火燒厝的突發事件;而是指「被意義化的事」、「被濃妝化的事」、特別是「被商品化的事」(置入性行銷)

網路對傳統新聞生產線的影響

網際網路之於傳統的大眾傳播,無論再媒介形式、採訪方式、報導方式、傳播方式,還是閱聽大眾的行為等諸方面都帶來極大的變革。
    新興的網路媒體以其數位式技術的優勢,開始和現有的廣播、電影、電視、報紙、書籍、雜誌等多種大眾媒介,從一開始的競爭和相互補充,到今天因為接收端的載具(i-phone和小電腦)越做越小、越方便、越便宜,已經有逐漸「取代」傳統媒體的趨勢。

過去,人們只是被動地接受資訊的受眾,儘管有選擇何種資訊的自由性,但卻無法利用媒介主動傳播個人資訊。而現在,網路上的任何一個用戶都是可以成為資訊平台的消息發佈者。無論任何性質的網站,多人創作、多人編輯、多人管理成為網路的基本精神。公開的、分享的、可供複製和修改的等內容定義,將成為網路傳播的基本倫理。

網路媒體改變了傳統媒體對人們影響的方式,同時也向傳統媒體發起了挑戰,而傳統媒體應該怎樣去借助網路媒體的特點去發展自已,怎樣去改變對網路媒體困惑的態度,正是所有傳統媒體必須重視的一個問題。

網路電子報的發展對於傳統媒體,已經造成極為巨大而深遠的衝擊與影響。站在傳統媒體的角度觀察,我認為這樣的衝擊與影響,至少可以從如下的幾個方面來關心與研究︰

街上「資訊小棧」即將出現

網路新聞可以做到「即到即發」的地步,透過「電子報」的免費訂閱,平台還可以做到把特定的新聞在發布的同時,直接寄到訂戶的信箱裡。

這是傳統媒體想都不敢想的「速度」與「效性」。以國家通訊社「中央通訊社」為例,當天的即時新聞在他們的網頁上現在已經是每五分鐘自動更新一次,他們同時將這樣的更新機制,下放給該社訂戶的其他電子報,只要接應的軟體設計得好,中央社的新聞一到,下游的網站最醒目的位置「最新消息」立即連結秀出標題,刊出的時間幾可做到和中央社同步更新新聞。這樣的更新速度,對於同樣以文字做為傳播工具的報業,確實造成極大的威脅。

網路新聞的出現,對於傳統媒體,尤其是報紙、雜誌等平面媒體的打擊巨大,已經不言而喻了。過去,許多平面媒體經營者認為網路新聞不可能打垮平面媒體,但七十年代被認為很時髦的「民生報」也已經熄燈了;自從電子書瀏覽器,尤其像i-Phone這種強勢的載具逐漸普遍化之後,平面媒體已不再這麼樂觀,因為以後大眾極有可能不再購買實體報紙或雜誌,他們將很方便地透過「公共電話」(以後街上肯定有這種「資訊小棧」出現,供人下載各式生活常用資訊)。最近發表的「折疊式顯示器」的發明,其外觀與實體報紙相近,並可折疊成一小張。閱讀時攤開來,與現在看實體報紙無異,或許不見得是更能另人接受的原因,但是它似乎也告訴我們新科技的無所不能,未來你不去適應新媒體,新媒體也會想盡辦法來適應你。

上班族不買報紙,而在上班的空檔透過網路閱讀新聞的情形越來越普遍,傳統報紙媒體將轉型以網路做為出版的重心,實體報紙即使可以並存,但它逐漸變成網路媒體副產品的趨勢也越來越明朗。

「網站」編輯「部落格化」

網路新聞的編輯,這十年來最大的變革就是「網站」編輯「部落格化」。「大眾」的色彩越來越淡;分眾性越來越明顯。個人的品味、意見受到空前的尊重。落實在大家已經逐漸熟悉的網站編輯功能上包括:平台可因個人的喜好,隨時設定及改變適合自己的頁面選單;平台可因個人的品味,隨時設定及改變「個人化」頁面的樣式。一個空前未見的榮景展現在我們的眼前:私領域的生活史進入人類的歷史。庶民的人生經驗成為平等的分享材料。

  這是一個「冬風吹!戰鼓擂,這世界誰怕誰?」的時代,各射各的矛,各吹各的調。網站就是 一個「意見的共同市場」,誰都不能期待做一個「潔本」的網站,來避談或掩蓋一些對自己不利或具有爭議性的話題內容。 版主意見的積極介入,才能取得更多人的認同,至少以此來「平衡」與自己觀念主張相左的意見,也將被認為是一種包容與風度。沒有什麼內容是不能「互動」的。與網友的互動,將成為網路管理人及編輯人最重要的工作之一,也將成為機構的發言台,必須由能力很強的人來擔任,等於實體機構的「公關部門」、「新聞室」。 

小說描寫一個投機鑽營的騙子——六等文官乞乞科夫買賣死魂靈(俄國的地主們將他們的農奴叫做“魂靈”)的故事。乞乞科夫來到某市先用一個多星期的時間打通了上至省長下至建築技師的大小官員的關係,而後去市郊向地主們收買已經死去但尚未註銷戶口的農奴,準備把他們當做活的農奴抵押給監管委員會,騙取大筆押金。他走訪了一個又一個地主,經過激烈的討價還價,買到一大批死魂靈,當他高高興興地憑著早已打通的關係迅速辦好了法定的買賣手續後,其罪惡勾當被人揭穿,檢察官竟被謠傳嚇死,乞乞科夫只好匆忙逃走。 

電子報上的新聞分類,雖然脫胎於傳統報紙,但是電子報在版面的換頁、相關新聞的連結等機制上,較之傳統報紙,顯然靈活得多;尤其電子報兼具平面媒體報導詳盡與電視媒體動態表現等特性,未來流暢地加入聲光已經指日可待,在閱讀上更具現代感。此外,電子報的內容容量,幾乎沒有底限,較之傳統報紙只能在有限的篇幅表現新聞更能滿足多元讀者的個別需求。因此,我們可以說,電子報的出現,雖然不必然對傳統媒體造成立即威脅,但勢必使得傳統報紙在編輯政策上更弦易轍。

  傳統的新聞編輯方式,無論是報紙等印刷媒介還是廣播、電視等電子媒介,都以「線性編輯」為主。所謂線性編輯方式,是指記者和編輯對所採集的大量新聞素材(分別包括文字、圖片、聲音、影像)進行整理,從中選出新聞報道所需要並能容納的片斷,按先後順序組合成新聞成品的工作方式。

傳統的線性新聞編輯方式同傳統的線性新聞寫作、報導方式一樣,受到印刷術和模擬式電子傳播技術的限制,使得編輯過程十分複雜,新聞成品的任何一次內容改動,都可能引起全部內容的線性重組:新聞成品的容量受到線性結構的嚴重限制,模擬信號的多次複製和長期保存都會不斷降低資訊傳播的質量。

而數位式多媒體編輯設備和技術為基礎的非線性編輯方式,完全突破了傳統的編輯方式和觀念。它可以隨意提取任何文本,可以把任何一段文字文本、圖畫文本、聲音文本和影像文本等編入任何主文檔(文字報導、廣播報導或影視報導等),可以根據需要任意調整子文本的長度,可以在報道新聞的過程中進行編輯部與新聞事件現場、中央臺與地方臺之間的實時溝通和編輯,可以無限複製和長期保存新聞資訊而同時保證資訊傳播的質量。

6.1.1    在新聞的生產線上︰

傳統報紙的新聞生產者不外乎本報記者、中外通訊社及本報資料室等。網路電子報及網際網路普遍風行之後,使得新聞的生產線更形活潑而有無限的可能。只要有一部上網的電腦,便可以在任何時刻取得國內外各新聞機構發布的最新消息;更重要的是可以在瞬間任意地透過「搜尋引擎」找尋任何一個新聞關鍵人物、關鍵事件的相關資料。網路「全文檢索」與「搜尋引擎」使得新聞的生產線有了結構性的變化。

具體地說,網際網路在新聞的生產線上無論是採訪準備工作、採訪過程、寫作過程等具有如下的影響:

1、電腦輔助報導

    即利用網際網路上的大量的、即時的資訊,尋找和發現新聞報導的人物(特別是知名人士及有關專家)和事件線索,尋找報導思想和靈感。同時,網際網路上大量的、實時的資訊也是新聞記者尋找和發現新聞報導背景材料的有效渠道。
 2、電腦輔助參考
    即利用各種在線資源如辭典、百科全書、地名索引、年鑒和匯編等,進行資料的檢索和事實的交叉驗證。由於網路資訊來源的廣泛和匿名性,如何充分利用各種在線資源和非在線資源驗證資訊來源的可靠性和資訊內容的真實性,已成為未來新聞記者素質訓練的重要課題。
    3、電腦輔助研究
    即利用各種在線服務提供的各種報告與文章的資料庫、新聞稿以及重要組織機構和個人的環球網頁等,開展與新聞報導有關的調查研究。
    4、電腦輔助聚會
    即利用網路上的數千個新聞組、布告牌和新聞論壇等電子討論組,定期與遍佈世界各地的具有相同興趣、愛好或職業的人們進行訪談和討論。
    5、網上採訪
    以往新聞記者採訪的主要手段是面對面的訪談和電話採訪。網上採訪,在互聯網路上視頻技術、數位技術發展起來以後,新聞記者透過互聯網路對地球上任何地方的任何人進行面對面的採訪將是輕而易舉的事情。網路採訪(即電子郵件書面採訪、視頻面對面採訪等)最終將成為媒介工作者日常新聞報導的主要採訪手段。這種採訪手段將大大擴大新聞記者的採訪範圍,模糊國內記者和國際記者的界限;大大減少採訪所需的時間、人力和差旅費用;大大提高新聞報導的時效。

過去,一家新興的報社想要在短時間與老牌的報社分庭抗禮幾乎是不可能的,其原因是老報社累積的新聞資料是無價之寶,新興報社無緣分享。但是,新聞導向的網站卻不講究這樣的『倫理』,因為新興的新聞網站可以透過購買其它新聞資料庫的新聞資料、連結其它新聞網站的新聞以及改編從網路上蒐集的新聞資料來另打天下。

6.1.4 在新聞作業的管理方面︰

由於新聞的生產線有了結構性的變化,未來的新聞記者將逐漸地不再屬於某一家新聞機構,而變成一個提供新聞作品的「個體戶」,類似自由投稿的「新聞作家」。這樣的記者將不再對某一家新聞機構忠誠,當然更不會對新聞機構背後的資本家或政治力量忠誠;而是直接忠於新聞道德及忠於讀者。

傳媒也將逐漸地不再多聘直屬的記者,而轉向在新聞寫作上風格獨特、品質優秀的「新聞作家」買稿,成為這些「個體戶」的訂戶。

新聞網站未來的管理,也與傳統大眾傳播的行政管理有極大的差別。它必須大開大闔,根據上網者的需求,隨時提供必要的服務。

第一,     機制的創造可為新媒體加值

新聞媒體的服務大略可區分為新聞的提供、評論的提供兩項。傳統媒體的新聞服務可以說單向的,餵飼的;新聞網站或網站的新聞編輯則是雙向的、互動的。因此,如何設計出新聞提供者與瀏覽者互動的機制,並且予以自動化的管理,這是新媒體帶來的新挑戰。
    第二、管理模式影響網站的編輯風格

目前全世界的新聞網站在管理上有兩種模式,一是仍歸母體管理,是母體的一個部門,業務相對獨立。傳統媒體獨家創辦的新聞網站一般屬於此類,比如中國時報是中時電子報的母體,聯合報是聯合新聞網的母體;二是新聞網站獨立於母體之外,與母體沒有管轄和被管轄的關係。多家傳統媒體聯合創辦的新聞網站,如千龍新聞網、東方網等屬於此類。

「傳統媒體的記者大多不能以網路的思維、網路的目光、網路的標準去發現、採集、傳遞新聞。而新聞網站要想擁有一批屬於自己的、可以隨時指揮調度而且分佈於全國乃至世界的記者隊伍,幾乎是異想天開。」那麼,未來理想的新聞網站與新聞記者的關係究竟如何呢﹖

作者認為,現在我們看到的新聞網站,無論是屬於「母體管理」或「獨家創辦」基本上仍然跳脫綜合性報紙的傳統窠臼,以紐約時報為例,它的電子報無論編目或外觀,均與實體報紙很接近。事實上,我們所說的「大眾傳播」已經逐漸被「分眾傳播」所取代的觀念,所涵攝的意義,並非只是閱聽人數量的縮小;重要得是閱聽人閱聽動機的重組。在這樣的概念下,「大眾傳播」逐漸被「分眾傳播」所取代的意涵便直指「綜合性媒體」逐漸被「專門性媒體」所取代。舉例而言,紐約時報的電子報將來可能要分割成「紐約政治報」、「紐約經濟報」、「紐約書評報」、「紐約運動報」等不同的幾十個電子報,至於紐約時報的首頁,將是這十幾個專門性電子報的頭條新聞及其它新聞目錄。

事實上,從以傳統新聞媒體做為母體的新聞網站,已經許多與母報完全分開,母報投資辦網站,網站用錢從母報買新聞。另一種作業模式是將駐世界各地、全國各地記者採集的新聞都匯到一個平台。無論網站和傳統媒體都從這個平台中挑選材料,各取所需。

作者認為,未來新聞媒體的唯一整合平台就是新聞網站,透過強大的新聞資料庫平台做整合及分配,所有最好的新聞及評論一律先在新聞網站上批露,其他實體印刷成品的編輯再從新聞網站中擷取中意的材料轉載再加改造。新聞資料庫平台可以設定不同的權限以供一般讀者、付費訂戶讀者、撰稿人員、編輯人員、新聞行政及管理人員以及網站管理工程師等不同層級及類別的使用者登入,所有的自動採編管理自動化機制一概呈現在網站上。

最重要的是新聞網站必須完全擺脫傳統媒體每一則新聞都必須自己「跑」出來的觀念,而善用網路媒體連結的特性,以購買、交換的方式來充實新聞網站內容的質與量。

第三、     多元化的服務吸引不同需求的族群使用者

新聞網站的內容非常廣,它所提供的不只是新聞,也包括歷史。傳統媒體的資料庫過去向來不對外公開,自從網站媒體出現之後,這些龐大的新聞資料庫變成可資生財的產業。以台灣的中時電子報新聞資料庫及聯合報的聯合知識庫為例,都已經收費接受會員檢索新聞資料。電子報每天發佈的新聞可以是傳統媒體的百倍,有效率的新聞檢索工具已經是必要的配備及服務。

此外,新聞網站提供的新聞討論區、投票區,不但是一種線上互動服務,同時也是蒐集新聞線索、發掘新聞議題的有力工具。

6.2 網路新聞資料的種類

    Internet從開始只能傳輸文字圖片資訊,發展到現在不但能傳輸文字圖片資訊,而且能連續傳輸音頻和視頻資訊。網上廣播就是網路與音頻傳輸技術在廣播領域中的應用。網路媒體兼具文本、聲音及影像的發佈,因此新聞資料的種類也當然不限於文本一途,目前許多以報社做為母體的新聞網站,同時也提供聲音及影片資料,正是未來的趨勢。

  19954月,位於美國西雅圖的「進步網路」首次在網上進行了聲音的傳輸試驗,開創了網上廣播的先端。隨後,世界上有影響的幾家媒體如BBCCNNVOANBCABC等都紛紛在網上開通了自己的網上廣播,台灣的中國廣播公司、ICRT、中國大陸的中央人民廣播電臺、中國國際廣播電臺、海峽之聲、上海東方廣播電臺等多家電臺也開通了網上廣播。未來的網站在新聞的製播方面,朝文字與影音並重,以加強臨場效果是勢在必行的。

  6.2.1 新聞的文本資訊

  新聞的文本資料是平面印刷媒體的資料大宗。也是新聞網站的基本內容,儘管圖片與影片的視覺傳播效果遠較文字為高,但是閱讀文字仍然是一般人接收資訊最傳統的方式。

          美國傳播學者蘭西.喀普連(Nancy Kaplan)指出,電腦開創了新的書寫紀元,而電子文本系統也將造就新的權力關係;舊有的以印刷文字做為吸取知識的階級如無法改變習慣,開始接受透過電腦所提的資訊型式,很有可能變成數位世界的「文盲」。這種數位世界的「文盲」由於不熟悉或不習慣,甚或不接受電子文本,在下一世紀將與新生一代的思考運作模式格格不入,對別人將造成溝通及知識交流交上的障礙,對自己將形成吸取較新資訊的侷限

          過去我們把一個國家或一個地區人民的識字程度(literacy)作為文明程度的測量值,今天當電子文本勢必取代傳統印刷成為資訊溝通的主流工具,電子文識(electronicliteracies)便順勢成為評估一個國家工業文明的重要依據。舉凡電子資訊的製作、傳輸、閱讀,或電子文化的推廣、研究、批判等行為,都可視為電子文識的具體表現。

電子文識這股新知識風暴的中心點,正是個人電腦的流行。

  6.2.2 新聞的聲音資訊

          網上廣播是Internet/Intranet技術、多媒體技術、資料處理技術相結合的產物。尤其是多媒體通信技術,它使通信的分佈性和廣播電視的真實性融合在一起,改變了人們的教育和娛樂方式,現在我們只要透過一臺上網的計算機,就可以實時地瀏覽多媒體電子報紙,檢索多媒體資訊。但是廣播上網用以往的打包發送技術(如TCP/IP)顯然是行不通的,因為它不能保證資訊的暢通無阻。幸運的是Internet工程任務組(IETF)已經為我們制定了一整套協定(RTP),為IP網路攜帶和傳輸聲音成為可能,實時傳輸協定(RTP)滿足了網路廣播資訊的重建和實時傳輸對時間性很強的要求。

          廣播與網路的聯姻,不僅拓展了廣播自身的空間,同時也給聽眾帶來了前所未有的影響。作為一種新興的廣播形式,它同傳統廣播媒體有著本質上的不同。首先網路參予到廣播中後所有資訊都已經數位化了,存儲在伺服器的硬碟中,由於數位化資訊排列的無序性,使網上廣播節目具有無限的複製與組合功能,從而徹底消除了廣播媒體在時間上的限制性,使受眾真正實現非線性收聽。其次網上廣播電臺,受眾既可以選擇網頁上的“ONAIR(直播),也可以選擇ONDEMOND(自選)的方式,克服了傳統廣播資訊保留性差,轉瞬即逝的不足。其三實現了從單向收聽到雙向互動收聽的轉變,傳統廣播的傳播模式基本上是單向,聽眾真正是名副其實的聽眾,而網路傳輸的交互性使聽眾不再處於被動位置,聽眾在接受網上廣播資訊的同時,也可以透過Email將自己的意見、看法、評論發送到電臺指定的電子郵箱,或在網上電子公告欄上發表,這樣不但網上廣播與聽眾產生互動關係,而且聽眾之間也產生互動。其四網上廣播不受傳統廣播媒體空間上的限制,其覆蓋面極廣,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它可以把全世界都包含進去。
    但網上廣播也有它的不足之處:一是由於音頻帶寬有限,音質較差,雜訊較大,傳輸過程中常有中斷現象。二是流媒體技術是“邊載入邊運行”,收聽節目之前必須先填滿多媒體計算機內的緩存器,這樣就造成音頻節目延遲6-10秒。三是根據現有的上網收費標準,收聽網上廣播費用還較高。五是因特網提供的是點對點的服務,它對每一位聽眾是單獨傳送,由於受現有網路帶寬速度的限制所以還不能大規模地進行聲音資料流的傳送。
    現在的網上廣播一般都採用實時廣播、音頻點播與Web服務相結合的形式。
    隨著Internet技術的不斷發展,一方面網路的帶寬會更寬,速度會更快,網路費用會進一步下調 ;另一方面高性能攜帶型計算機的推出,操作方式的簡單化,以及網路廣播技術的日趨成熟,必將使網上廣播成為受眾歡迎的新媒體。正如Internet及其相關產業改變我們的生活一樣,我們有理由相信,明天的廣播會更動聽,明天的網路世界會更精彩。

6.2.3 新聞的影像資訊

國立台灣大學2000年底開設全球第一家華文網路電視台「台大之星網路電視」Nedio TV,進行學術界與傳播界的結合,也為台灣的網路電視台揭開序幕。「台大之星網路電視」是以年輕學生為主力,結合幾位專業媒體人員與台大校方的資源,製作屬於年輕人風格的節目。由於節目只在網路上進行,因此節省了許多傳統電視台需要的龐大支出。

事實上,自1994年起,具備多媒體特性的全球資訊網(WWW)和廣受歡迎的瀏覽器(Browser)興起,帶動了Internet正式邁入商業應用的新紀元。為掌握Internet這一股熱潮,資訊、通訊和消費電子領域的廠商早已紛紛將Internet接取(Access)視為刺激新興產品成長的動力。對電腦廠商而言,Internet接取裝置提供一個以低價接取裝置擴大現有家用市場的機會;而對消費電子廠商而言,由於面臨傳統消費電子產業的成長已有逐漸趨緩現象,急需附加新功能的產品以刺激市場成長,因此投入更為熱衷。

目前網路與影片結合的努力,除了上述把電視數位化之外,還有另一個方向就是努力地把影片放在網路上,像看電視一樣,流暢地供上網者觀賞。換句話說,一個是把電視電腦化;一個則是把電腦電視化。

儘管過去有人預測西元2002年將有一千五百三十萬個家庭用戶利用Non-PC Internet接取裝置上網,其中TV-Based的接取裝置可望成為主流產品,提供一千二百七十萬家庭用戶上網之用。這種說法大概都出自將電腦家電化的業者,眼前這樣的預測似乎並未實現。

本書作者比較相信未來應該是電腦利用不同的頻寬,包括cable或衛星,將影片像現在的電視一樣,流暢地在閱聽人的眼前播放。這兩者其實本質上大致相同,其最大的差別是使用者與螢光幕或顯示器之間的距離。當這個距離是30-60公分時,就是電視電腦化;當這個距離是2-3公尺時,就是電腦電視化。作者傾向相信未來會電視電腦化的主因是認為網路的文本內容,仍將站有舉足輕重的地位;網路文本搜尋的功能,也將是使用者上網的最大動機之一。倘若如此,使用者就很難以看電視的距離來閱讀文本。

網路和電視結合是否能夠廣為市場接受?目前仍無法驟下定論,但是無論是把電視電腦化;或是把電腦電視化,在 Internet如同收看電視節目一樣,可以看到流暢的聲音及影片,絕對是未來頻寬及其它技術問題逐漸克服的趨勢。對於以立即播出、立即刊佈為職志的新聞平台編輯人,勢必將在這個領域多做努力。

6.3 處理網站上新聞內容的要領

網站希望成功地處理新聞內容,至少必須注意以下幾個要領︰

6.3.1  立即發稿立即更新的能力︰

新聞導向的網站為了立即更新內容,必須掌握數量最多、質量最佳的新聞文本。這些新聞文本有的來自本報記者直接採訪所得;有的是來自與其它網路媒體的連結;有的是來自網上提供的新聞刊布自動機制。

傳統媒體人對於新聞的取得,往往仍然固守過去「跑新聞」的觀念,總認為新聞要自己的記者跑出來才算數。其實,由於新聞生產線大幅度的改變,新聞的取得可以透過交換、連結、訂購的方式即時取得。本報記者只要針對本報的特色加以發揮跑出獨家新聞,或擬訂社會議題,製做深度報導。

換句話說,今後第一線記者將不一定再效忠於某一家傳播媒體,而成為可以同時對多家傳媒供稿的自由作家記者。

對於非突發性新聞,網路媒體以提供自動化登錄最占上風。以雅虎網站為例,不費一兵一卒,就可以吸引全美國的運動、藝術活動來站登錄,同時還可以做售票的生意,實在十分高明。

6.3.2  豐富而有創意的新聞連結︰

新聞連結是新聞網站致勝的關鍵,新聞連結除了與上述的新聞同業交換之外,新聞網頁編輯人更應該發揮想像力,從新聞內容中擷取訊息,並提供可資參考的網站推荐瀏覽者做更進一步的探索。比如,一則報導繳稅的新聞,編輯可以把稅務單位的網站放在新聞的旁邊;一則高血壓新藥發明的新聞,編輯可以把高血壓病友俱樂部掛在旁邊。這樣的安排不但立即使上網者對問題的瞭解直接受惠,也讓人有貼心細心的感受。


6.3.3        強而有力的新聞搜尋引擎︰

       華文新聞媒體像中央社及新華社一樣擁有廣大新聞資料的仍有很多,以台灣為例,中國時報及聯合報的新聞資料庫也十分龐大並已經全部數位化,可供付費會員上網檢索。這些資源是傳統媒體網站發展的根基,只要把這些資源真正地整合好,就可以形成強大的網路資源優勢。

新華社是我國擁有新聞資訊資源最豐富的新聞單位,她擁有80多億漢字的綜合性資料庫,這個資料庫有20多個大庫和100多個子庫;還有10多個大庫,幾十個子庫的英文資料庫;擁有160萬張底片的照片檔案館;平均每天收到的國內外新聞資訊超過200萬字;平均每天發成品稿157萬字,圖片100多底;依靠以衛星通信和計算機為主幹的通信網路,每天以7種文字24小時不間斷地向全球播發新聞資訊。新華網就是依靠這些豐富的新聞資訊資源,使其在國內實現原創新聞資訊第一,圖片上網量第一,重大、突發事件首播率第一的目標。

人民日報為中國之官方報刊,要瞭解中國近代史,人民日報為一重要的參攷資料。該報為了建置它的資料庫投入相當可觀的人力物力,將創刊五十餘年來的所有報紙標題加以分類、整理、錄入,並將原報予以整版掃描及分標題剪報,以利用戶查考調閱,其總資料量高達一億中文字,一百一十餘萬則標題及剪報,約二十萬版全版影像,為一珍貴完整的資料庫。

有了如此龐大的新聞資料庫,對於網站的建置可謂如虎添翼。相對地,一般網站在建置時也可以善用這些新聞網站的檢索功能,找出自己的網站可資利用的材料加以改寫,以充實網站的內容。


6.3.4  多元而個性化的新聞評論︰

新聞媒體除了提供新聞之外,也必須提供解釋新聞的評論。過去,新聞媒體大多由言論部門提供新聞評論稿件,這些文章有的是媒體的主筆寫的;有的是向學者、專家邀稿的。由於新聞媒體的篇幅有限,評論文章通常數量有限。

對於電視及廣播媒體而言,評論性的題材先天就很難處理。一般讀者很難耐住性子,看著一個口齒並不那麼清晰的學者連續唸「乾稿」三、五分鐘。評論性的文字,在短短的播出時間,希望對新聞議題提供較多的思路,又很難做到像一般新聞稿的口語化,實在不容易討喜。廣播的新聞評論比起新聞稍為容易發揮,但是聲音稍縱即逝,評論的論點最好只能每一篇只有一個,否則聽眾容易聽得滿頭霧水。

文字媒體顯然是刊發評論較佳的媒體,這是因為印刷文字可供前後參照、反覆閱讀,有助於讀者對評論內容的體會與了解。

網路傳播對於評論內容的發布,可以說創造了空前的傳播效果。其重大的貢獻包括:

l   它承繼了印刷媒體傳達評論內容的傳播優勢,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偏好自由地掌握閱讀的速度,進行澈底的理解。

l   它可以善用網路傳播互動的機制,使評論的觀點立即獲得反饋,豐富評論的內涵。

l   它可以運用網路傳播連結的特性,讓讀者在理解及參與討論之餘,同時透過連結,對評論對象及評論議題的最新發展一併追蹤理解。

l   它可以不受篇幅限制地邀請具有各種不同思考邏輯、方向及習慣的評論者撰寫獨立專欄,建立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輿論超級市場。

6.3.5  立即反應的新聞討論空間︰

  立即反應的新聞討論空間指的就是一般新聞網站的討論區及網路世界的新聞群組。這些討論空間基本上都具備以下的特性:

l   參與討論的上網者被允許以匿名的方式加入。

l   討論張貼的內容是經過資料庫運作,立即自動更新到頁面上的。

l   新聞討論區的管理員原則上是不介入討論,也不任意刪除或修改上網者張貼的內容,除非管理者對使用者另有規範聲明。

    網路上自由討論的精神,其對人類的思想的解放及彼此的了解具有重大的貢獻,已為世人所稱道,本書也已經一再言及。而其對網路傳播之害,除了讓網路成為不設防的犯罪溫床,引人非議之外;就傳播效果而言,也有以下諸多不利的影響:

l   未經編輯的討論內容,粗糙零亂,除非是天下閒人,或是想針對某一議題做研究的社會學者,否則幾乎無人可以竟讀,大多數人甚至全面放棄。           

l     網路的出現,使得文字的使用變的荒粗。就通俗、流行文化的發展來看,語言、文字將趨於通俗、低落[1],從大學生使用BBS的內容可以得知。同時,一些新創的符號語言(如情緒符號)將從數位媒介延伸至一般生活中,成為當代流行文化的特色。

允許匿名發表的傳統,使得內容十之八九充滿了情緒的宣洩而少有理性的論述,作家李敖形容得好,他說網路上的文字像是廁所裡牆壁上被塗寫的文字一樣,如廁之人各留一段,所指的大約就是討論區的景況。典型的例子是大學校園裡的BBS站,如果你耐著性子去閱讀,你或許會愕然懷疑,這是從哪裡傳來的「暴民之聲」。

BBS內容中雖然還是有一些好文章,但只是鳳毛麟爪,其餘不是像廁所或火車站留言板上所見,遇到「鬥爭對象」時,完全沒有教養,而且錯字連篇,令人不忍卒睹。這種次文化造成新的一代勇於私鬥、怯於公義,只敢躲在背後放冷箭,不敢當面據理力爭的集體人格特質;只求精神勝利,不敢正面迎敵的懦夫個性。

      儘管如此,識者仍然誓死維護網路自由張貼的精神,原因無它,因為唯恐大加討伐,會將網路自由的基本精神毀傷。何況網路世界中大多數實用性話題的討論區,比如電腦技術、醫藥詢答等,則無以上惡習,而且因上網者無私的經驗分享,受惠者無算。

 

圖說:「聯合新聞網」在對手「中時電子報」開張五年後才面世,但是一開站就氣勢如虹;尤其是號稱有 萬筆資料的「聯合知識庫」啟用之後,更使網站如虎添翼。


中央通訊社是老牌的新聞通訊社,


圖說︰只要你每月付800元,你就可以進入中央通訊的新聞全文檢索資料庫,打入關鍵字找到十年內的相關新聞。

7. 傳統媒體如何善用優勢發展網站

傳統媒體具備很多固有的、為其他網站所不可企及的優勢和特色。這些優勢和特色是長期積累、長期發展的結果,這就為傳統媒體參與網上新聞資訊競爭提供了十分有利的條件。
    7.1 擁有龐大的新聞資訊採集網路。
    網路傳播上流行一句話:「內容就是一切。」(Content Is King)網站是否能廣受歡迎,或是否能生存,需要擁有自己大量首創的資訊,需要以最快的時效、最豐富的內容和一定深度的資訊來吸引上網者的注意力。對新聞網站,甚至一般網站的新聞提供,這樣的觀點尤其值得關注。

傳統媒體,不論是公家媒體還是老牌的商業媒體,都已經建立了自己的新聞資訊採集網,比起社會上其他網站新建新聞資訊採集網路要省時、省力、省錢。因此,由傳統媒體做為母體的網站,首先必須善用這個先天的優勢,

不過,這樣的優勢已經不若過去這樣絕對,

以中央通訊社(www.cna.com.tw)為例,中央社於民國十三年創立當年草創起家時,社裡僅有一名記者、一名編輯及二位助理,每日發稿量頂多二千字。如今,位於台北市松江路一座十四層樓建築物內的中央社總社,員工四百餘人,二十四小時不停發稿,並在全球三十多個重要城市及國內分設七十多位專職記者,每天從世界各地發回中、英文新聞,服務海內外中外文媒體。

 目前該社在國內新聞服務部分:每日對國內各報社、廣播電台、電視台供應國內外中文新聞,約二十三萬字。對企業界提供三十萬字商情新聞。八十三年元月,中央社增加語音新聞及網路即時文字新聞,對金融股市與海內外網站供稿。

在國外新聞服務方面:每日對全球一百家以上僑報供應中文新聞及特稿,讓散居世界各地的華人瞭解過去二十四小時之中,中華民國、中國大陸及國際重要的新聞資訊。在國際新聞服務方面:該社對國內外媒體供應英文新聞,並對拉丁美洲供應西班牙文新聞。

 該社目前並與二十多家外國通訊社維持新聞合作關係,包括:美國美聯社、合眾國際社、法國法新社、波蘭通訊社、史洛瓦克通訊社、日本共同社、沙烏地阿拉伯沙烏地新聞社、阿根廷泰蘭新聞社、南非通訊社、塞內加爾通訊社、馬拉威通訊社等。

  19964月起,中央社架設網站,在既有的資源下,將每日採發的即時新聞,包括中文新聞、英文新聞、西班牙文新聞及新聞照片等,掛上網際網路,讓國內外都能上網查看中央社最新消息。中央社網站已成為最受歡迎的網路資訊提供者,每天有成千上萬的全球各地網路客來訪,使中央社從提供新聞給媒體的角色,轉型為直接面對讀者的媒體。

 以新華社為例,經過近70年的發展,已經形成了遍佈國內外的新聞資訊採集網路,目前,已經在國內建立了80多個分社、支社和記者站,在世界100多個國家和地區建立了總分社和分社;每天用中、英、法、西、俄、阿、葡7種文字24小時不間斷的向世界各地提供各類新聞,總字數爲40多萬字。此外,每天還向國內外發佈經濟資訊約30萬字,提供新聞圖片近百張,並根據用戶的特別需求向130多個國家提供多種文字的專稿和特稿。目前,新華社已在海內外建立起一個龐大的新聞資訊用戶網路,並與近百個國家的通訊社或新聞機構簽訂了新聞交換合作協定。成立於1993年的新華社音像中心,爲各級電視臺和廣大音像製品訂戶提供多品種的新聞、專題類節目。


    7.2 擁有豐富的新聞處理經驗。
  
一個新設的網站,縱有華麗的網頁、新穎的互動機制,並且有了各項的新聞媒體連結,也懂得善用新聞資料庫的資料,但是卻不能保證一定可以成為理想的網站,原因可能出在新聞處理的專業性。

新聞的處理過程十分專業,無論新聞的觸角、新聞的取捨、新聞寫作的技巧、新聞的編輯的手法、新聞資料的運用等,都不是短期可以培養的。傳統媒體在這些方面可以說駕輕就熟,而網站上新聞處理的若干原則也不脫傳統處理新聞的標準作業。因此,傳統媒體在這一方面可以說佔了極大的優勢。

不過,這並不意味傳統媒體所堅持的新聞處理原則一定適用於網站的編輯作業。相反地,由於網站傳播是平面印刷媒體、廣播媒體、電影媒體甚至電影媒體的綜合體,因此任何一種傳統媒體的從業員,由於原先的工作經驗造成刻板印象及根深柢固的思維方式,當他們轉型到網站傳播媒體來時,反而對新媒體的發展造成障礙或推行錯誤的政策而不自知。

以新聞網站為例,過度迷信每一則新聞都要自己的記者「跑」來,花下大筆的資金聘用記者;而不知善用與其它新聞網站的連結,以及將廣大的上網者列為新聞提供者等新的思維,正是從傳統網站轉型的老傳播人經常「想不開」的。

   

8. 一般網站處理新聞題材的編輯實例

  8.1 醫院網站

醫院,尤其是中、大型的綜合醫院,不僅是一個看病、取藥的地方。它同時也是一個健康檢查的地方、傳播保健知識的地方、以及一般人以探病營造公共關係、奉獻親情關懷的地方。簡單地說,醫院是一個非常特殊的小社會,這裡充滿了故事,每一刻中都可能同時發生生、老、病、死,人們的七情六慾在這裡極可能瞬間爆發。換言之,醫院是一個希望、失望、絕望潛行的地方。

傳統的醫院及醫藥新聞報導,無論在取材上、在寫作上,以及在編輯上多侷限於醫學研究報告新聞、病例新聞、災難新聞及疫情新聞等範圍,未曾把醫院的社會當成完整的社群看待;而醫院在宣傳本身的實績,也都僅對上列題材發揮,未曾在醫院社群中可以創造溫馨故事的事件上多做經營及宣揚。

長久以來,由於利潤導向的醫院管理,以及過度分科體制的組織之下,加上對於上述醫學人文關懷的疏於經營,使得醫病之間的關係逐漸趨於緊張,許多病人將醫院視做為「為富不仁」的地方,醫療糾紛頻傳,抬棺抗議事件層出不窮。

本書作者特別以醫院網站為例,深入討論傳統的醫院及醫藥新聞報導之侷限性,並期盼開發出對於消弭醫病誤解具有建設性的醫藥新聞寫作新領域,同時希望找出醫院可以藉以改善病人對醫院敵意的新途徑,也為一般網站在新聞題裁的開發與處理,示範提供新的思路。

8.1.1 醫院社群的特性及醫院網站在新聞題材開發上的潛力:

l   醫院是一個健康檢查的地方

除了看病之外,每天有為數甚夥的「準病人」到院做健康檢查。在傳統媒體上,我們很難有太多機會看到解讀各類健康檢查的詳盡報導。對於網站而言,這個工作變得容易而重要多了。

本書作者認為,從紓解大型醫院人多為患的角度看,或從節省病人在醫院就診的時間及增進醫院的效率來看,一個線上互動式的「自我健康檢查」系統都是必要即時建置的。

病人看病之前可以先透過「自我健康檢查」系統設計的問卷,先將病史及症狀輸入。系統會根據資料先做初步的建議,病人如無需即時看診,可以得到如何保養的知識;若須就診,系統會將資料自動傳輸到醫師的信箱。因此,門診開始,醫師已經完全掌握了當天就診病患的病史,見面就可以安排進一步的處置或逕開處方。

l   醫院是一個傳播保健知識的地方

台灣的醫院之所以普遍令人感到冷漠,主要是醫師只將自己的工作界定為「看病」,對於保健知識的教導並不熱衷。網站傳播正可以彌補這一方面的遺憾。事實上,病人逐漸有正確的保健知識,不但有助於改善自己的病情,同時也可以增進醫病之間的溝通,消弭醫病的糾紛。因此,如何經常在院內舉辦保健知識的講座,或是透過網站詳盡地介紹各類的保健知識,均將是醫院對外的最佳服務與公關。

l   醫院是一個營造公共關係的地方

在醫院活動的人當中,有一類人經常被忽略,那就是探病或在病褟旁照料病人起居的病人家屬。一人生病,探病的人常超過2-3人,以人次計算,前者進出醫院應該是病人數的數倍。而後者的人數也經常倍簁於病人數。可見醫院顯然是小市民營造公共關係的重要處所。

從「經驗經濟」的角度看,病人住院,其對醫院固然有其特有的感受;而探病及病人家屬對醫院的行政效率、服務態度、院內設施、醫療品質也都將有深刻的印象,這樣的經驗也經常影響他本人日後就醫,或對他人介紹醫院時重要的參考意見。如何將這一類群的「醫院人口」,固然是醫院必須在院內力求改善加強的;同時也可以透過網站鉅細靡遺地介紹與指導探病者或病人家屬如何對待病人,以及如何善用醫院資源。讓他們在「探病之旅」及陪伴病人的時光中,對醫院留下美好的印象與經驗。

醫院是一個充滿故事的地方

l   醫院是一個每一刻中同時發生生、老、病、死的地方

人生劇場中,沒有一個地方像醫院一樣,可以在同一棟建築物中,每一刻都上演著不同個體的生、老、病、死。每一個病床都是一個故事,這些故事有些屬於病人的隱私,固有不足為外人道的理由;但是有許多感人的故事、求援的訊息、求醫的經驗、病褟上病人對人生的體悟等,不但病人樂於公開,也可以因為得到回響而感到安慰。

這一類的題材偶爾會出現在傳統媒體上,但是為數不多。網站可以很自由而完整地處理這些故事。

l   醫院是一個七情六慾在瞬間爆發的地方

前述在醫院裡,每一個病床都是一個故事,而且每一個故事到了醫院也都面對一個轉折;在這個轉折上,七情六慾都可能在瞬間爆發,醫院的社工系統及關懷組織如果能適時地伸出援手,醫院便真正地參與了病人的人生,經常可以留下佳話。

l   醫院是一個希望、失望、絕望潛行的地方

8.1.2制式醫院新聞及醫藥新聞的種類

制式的醫院新聞不外包括:醫學研究報告新聞、病例新聞、災難新聞、疫情新聞等。傳統的醫院及醫藥新聞傳播的品質由於醫藥記者的醫學素養不足、醫藥新聞的通俗化不易、醫院新聞的商品化嚴重及醫院及醫藥新聞的人本關懷質素低落,也難免顯現出侷限性。

   這樣的現象固然與醫院公關部門的觀念保守、醫藥新聞的求證不易等因素有關,但是傳統媒體從來未將醫院看做一個整體的社群,從未想到開發與這樣特殊的社群相關的新聞題材才是主因。

  網站傳播的基本觀念就是分眾傳播、社群傳播;因此,將網站的各種互動功能運用在醫院可以說十分合適。它可以擴大醫院新聞的領域、配合社工服務塑造醫院的企業形象、消弭或減低醫療糾紛的發生,及病人對醫院的普遍對立及敵意、建立醫院與醫藥記者及媒體的良性互動、降低醫藥新聞報導的錯誤與大眾的誤解。

8.1.3 醫院網站的編輯經營

醫院基本上無暇處理網站及各項醫療之外的服務工作,因此新聞專業人員進入醫院組成文宣團隊,顯然十分必要。他們可以做到:

l   組織醫院社群的採訪隊伍

l   規劃及提供醫院及醫藥新聞的寫作題材與素材

l   安排醫院及醫藥新聞的採納對象

l   新聞的發佈與控管

l   發行綜合性醫院雜誌以供病人在床上閱讀。

l   發行多媒體互動的電子報並加強更新做為文宣樞紐

l   招攬醫院協力廠商的廣告使醫院文宣經費做到自給自足並創造利潤


[1] O'Connor & Downing, 1995:12-14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