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2年1月27日 星期五

人間最崇高的契約:病醫關係



口述:黃達夫院長
改寫:鄭春鴻(文教暨公共事務部主任)


 病醫關係,在人間的契約裡,毋寧說是最特別的,其間有崇高的意義存在。
 病人因身體的苦痛有求於人,相對於醫師,他是弱者;至於醫師及護理人員,他們是一群對疾病有深入的了解,有充分醫學知識的專家。病醫雙方在疾病及醫學上的認知,有著明顯的知識不對等關係,醫護人員在這樣的關係上,則是明顯的強者。病人深知為了尋求協助,非得把自己的身體情況毫不保留地告訴醫護人員,即使這些事是他最不想告訴別人的,他都必須很清楚地,一一地告訴醫護人員。這種推心置腹的記載,這可以說完全是基於雙方的互信基礎下,建立的交心行為。病醫關係就是在這種情況成立了,在人間,它是一種非常特殊的契約,最崇高的契約。


病醫關係做對了,衛教的傳授就建立了


 適逢《和信治癌中心醫院與您》雙周刊發行100期,編者特別要我談談對如何推展多媒體衛教的建議。衛教確實是病醫關係裡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我認為病醫關係的重要性遠遠超過把知識教給病人。病醫關係做對了,衛教的傳授就自然而然地建立了。
良好病醫關係的建立,往往與付出關心同時發生。很多臨床醫學知識,也許你不是很清楚,但是當你想辦法尋求答案,為病人解決問題的時候,就有一種催促的力量刺激著你,讓你有動機要好好去學習。我個人常常碰到很多問題,雖不是完全不了解,但了解得不夠透徹,這時候如果我正巧碰到病人有這個問題,常因為我關心他,希望幫助他,我就把這個問題學得更透徹。


病人的問題是最真實的問題


 病人的問題是最真實的問題,比書上或考試問你的問題還要真實,病人的問題亟需有人幫他解決,如果我們不懂,我就會請教醫院裡的同事、院外的專家、我也常常請教國外的專家。我發現有一些事,我本來以為自己好像滿了解的,但經過病人的挑戰,我才發現其實我知道的還不夠完整而進一步請教。對醫護人員而言,一個良好病醫互動的關係,以及對病人的關心,為他解決問題的動機,其所帶來的學習要比自己去翻醫學期刊、看教科書更完全,且對病人更有用。


儀器只是配角,人才是主角


 文教部接編雙周刊之後,觸角深入各個層面。我要特別叮嚀大家,應該多注重報導我們的醫護人員對病人付出的關心,並且接受病人的指教,讓我們知道哪些地方做得不夠好,應該如何改進;至於我們又有新的儀器來了,倒不必特別張揚。我的意思是報導的重點應該在指出新儀器怎樣來幫助病人,儀器只是配角,而不是主角。
 我們的社會中不乏關心台灣醫療生態的人,也不乏有能力捐款贊助醫院的企業家。但多數人在捐款時都會問醫院:「你們要蓋什麼建築?要買什麼儀器?你的儀器是否跟上時代?」大家都會直覺地問這些。卻很少有人會問:「你們的思維是不是跟上時代?能不能為病人提供先進的醫學服務?」殊不知醫學科技的發展只是助力,不是主力;主力還是人與人之間的互動。我期待雙周刊的報導應該要有更多人與人之間,如病人與醫護人員之間、醫護之間、醫藥醫技之間互動的報導。
 病友的生命分享最豐盛最感人美國Simon & Schuster 出版公司的總編輯Michael Korda得了攝護腺癌,他前往約翰霍普金斯附設醫院接受手術,並把整個經過寫出來,其中有很多痛苦的經驗。有一次,朋友建議他參加社區舉辦的攝護腺癌病友座談會,和大家一起討論生病的經歷以及分享生命經驗。以他這樣一位幾乎讀遍攝護腺癌相關書籍及資訊的出版家,卻赫然發現在小小的社區與其他病人一起討論時得到的,遠遠超過他在書上所論及的一切。
 雙周刊中經常報導病人的故事,這是非常好的。我們醫院很多病人願意以自身的生命經驗與其他的病友分享,很多病人確實看到這些故事而受到激勵。我們的社服室與志工部也辦了不少同心小組,讓有同樣疾病的病人相互扶持,我經常會受邀聆聽這些小組的病人談話,也鼓勵他們,我卻發現同是「過來人」的病友的鼓勵,的的確確比理論來得有效,文教部可訪問這些願意分享生命經驗的病人,用他們的話來鼓勵病友。我們常常定睛在衛教知識的傳授,事實上病人與病人之間的扶持更甚於前者,我期待雙周刊,以及文教部所主導的多媒體平台,包括和信醫院電視台、和信醫院網站,以及最新加入服務的「癌症知識庫:電子衛教單張」等,要更加強報導病人與病人在一起討論的意見交流。


促進病醫雙方的了解


 我要恭喜文教暨公共事務部製作的雙周刊發行100期,這是十分不容易,因為每兩個星期就要出刊一次,而且內容還要對病人是有用的。這本刊物從採訪本院的醫護人員中取得材料,經過消化、改寫及編輯,提供人人看得懂的通俗醫學資訊,協助本院醫護人員對病人進行衛教,並且促進病醫雙方的了解。我希望下一個五十期、下一個無數期,雙周刊能做得愈來愈能滿足病人的需求,而且能促進病醫關係的互信與和諧。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